爱有回响:谢谢你,志愿者

一封手写的感谢信、一幅稚嫩的画作,在田晓妹和杨鑫心中却无比珍贵。

田晓妹和杨鑫并不认识,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打开信件,展开画作,志愿服务散发的丝丝温暖开始蔓延……

一封信

12月1日,临渭区的田会琴老人家中,一台老式的电视机正播放着她喜欢的秦腔戏,但坐在沙发上的田会琴却看不进去,不停地向门口张望。

田会琴今年75岁,过去十几年的岁月里,她一个人照顾脑出血的老伴。今年5月,志愿者田晓妹得知了两位老人的情况,从此,田会琴的生活里便多了一抹亮色。

“开门,田阿姨,我们来啦!”14时,听见楼道里越来越清晰的声音,田会琴急忙调小了电视音量,朝门口迎去。

志愿者田晓妹与同伴为老人上门做志愿服务

田晓妹和其他4位志愿者笑着鱼贯而入,打过招呼就挽起袖子各自忙活起来。

性格爽朗、爱说爱笑的田晓妹总是人群中最活跃的一个,由于本职工作是一名家政服务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后,田晓妹经常为特殊老人上门免费服务。

志愿者田晓妹正在为老人按摩肩颈

她一边给田会琴按摩,一边讲着有趣的事,逗得老人开怀大笑。

“小田,我想给你们写封信,可我握不住笔,要不我说,你来写吧!”田会琴突然说。

“行,按摩完就帮您写。”

田会琴缓缓地讲述,田晓妹则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字。

信写好了,田会琴仔细看了一遍,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们每次来,为我扫地、理发、量血压、剪指甲,忙个不停……你们不仅帮我做了好多事情,更让我感受到了亲切与关爱。”离开田会琴家后,田晓妹将其他志愿者叫到一起,为他们大声朗读感谢信。

“正应了那句话,志愿服务,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也是乐己。”看着若有所思的伙伴,田晓妹感慨万千,“这封信就是对我们志愿者工作的最好肯定。”

一幅画

安全把乘客送到目的地,是出租车司机杨鑫的职责,而身披“红马甲”,守护孩子们的纯真笑容,则是志愿者杨鑫的日常。

11月24日,初冬的傍晚,下着雨,格外阴冷。

杨鑫一路哈着白气走进渭南高新区周家村儿童服务站。教室里,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志愿者做壹基金儿童“温暖包”发放活动的准备工作,杨鑫快步走近,加入他们。

志愿者杨鑫正在为孩子们发放壹基金儿童“温暖包”

“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所以特别需要我们的关爱。”杨鑫悄声对记者说。

杨鑫是渭南出租车雷锋车队中的一员。每年高考“爱心送考”志愿服务活动里一定有他的身影,每逢无偿献血活动,他更是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

“这都是举手之劳,不算什么。”杨鑫总觉得,自己能做的还有很多。今年2月,他将目光聚焦在留守儿童群体,开始定期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服务,富有亲和力的他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大哥哥”。

随着活动的进行,领到了衣物、鞋袜、护手霜、书包、彩笔套盒、绘画本、玩偶等过冬生活物资和心理关怀物品的孩子们兴奋不已,教室里霎时间热闹非常,杨鑫则在一旁默默地收拾着孩子们绘画课后散落在桌上的彩笔。

小姗(化名)为志愿者杨鑫送上自己的画作

“大哥哥,谢谢你,我长大也要成为像你一样温暖的人。”女孩小姗(化名)轻轻拽了拽杨鑫的胳膊,待杨鑫转过身,她捧上一幅自己亲手画的作品——《暖冬的回忆》。

“画得真好,我会好好保存的。”这份意料之外的礼物让杨鑫感到格外惊喜。

“志愿服务不是因为有意义才去做,而是因为做了才有意义。”杨鑫说,小姑娘的画作比任何物质上的回报都珍贵。

一声谢谢

“谢谢提醒”“谢谢你们”“谢谢你”……

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日夜穿梭在渭南城乡的大街小巷和田间地头,而关于感恩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受助者感谢志愿者的奉献,而对于志愿者谢亚丽来说,她要感谢的是自己公益路上的引领者。

志愿者牛柯馨正在提醒路人过马路要注意安全

“许多人不知道,在一线志愿者和社会组织背后,还有像杨梅这样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公益人。”谢亚丽说。

杨梅是渭南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她的工作就是引导全市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参与公益事业,推动志愿服务适应时代发展,更加专业化。

孵化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培训、策划评估项目、开展宣传活动……作为陕西省公益大使,杨梅和她的团队服务着全市近3000家社会组织及备案的1200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平均每年组织参与爱心活动300余次,参与募集的爱心善款及物资达100余万元。

杨梅为孩子们介绍壹基金“温暖包”中所含的物资

“雷厉风行”“忙碌”是记者听到对杨梅最多的评价。

在杨梅等一群人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社会组织逐渐发芽、成长、开花,让涌向人间的每丝善意,有了绵长不绝的回音,使更多人听见并加入志愿队伍,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温暖。

志愿者刘莎在渭南北站为两位老人指引车次站台

“未来,我们还要积极链接社工资源,做好志愿服务,讲好志愿故事,传播好志愿精神,为更多志愿者赋能。”杨梅说。

截至11月底,渭南市共组建志愿服务队4851支,注册志愿者70万人。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600余场次,服务群众92万余名。

未来,一个又一个质朴而动人的故事还将继续……

■记者手记

微光亦可明

渭南日报  记者 陈墨怡

今年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截至11月底,渭南市共组建志愿服务队4851支,注册志愿者70万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普通人,他们像一颗颗星星凝光成炬,温暖着这座城市。

当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志愿服务就不再只是个人、一些人的行为,而是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在乡村振兴、扶老助孤、助医助学、防灾减灾等方面总有他们的力量,在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遍布着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无畏勇气、坚强意志、专业态度,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来,渭南市立足实际,打响叫亮“‘益’心‘渭’公”志愿服务品牌,聚焦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实施“1358N”志愿服务工程,实现了从“数量追赶”到“质量提升”、从“1.0”到“3.0”、从“单边组织”到“内外统筹”的转变。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广大志愿者参与服务民生大计、融入社会治理、展示渭南形象中,先后涌现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 100”先进典型3 名(个),陕西省志愿服务“四个最美(佳)”48名(个)。

志愿工作没有报酬,而志愿者所求的回报,也从来都与物质无关。他们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收获的是内心的充实、灵魂的升华,是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点积极改变的自豪。每一次伸出援手,每一次无私奉献,都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紧紧相连,让社会处处充满爱。

在公益人杨梅眼中,她所做的是:“吾行于世,不求名利,不图功成,只愿坚守本心,传递爱心,给予他人力量,给予自己力量。”我们相信,随着志愿精神在这座城市接续传承,更多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发展、信息化支撑将持续深入推进,一茬又一茬向上向善的力量,将为渭南这座城市增添更多温暖。 内容举报

协会声明:本文转自官方媒体或协会发布(除网友投稿)。链接:https://www.fpgynews.com/2669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