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过得毕生难忘”

昨天,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的丰台区中医医院孔根现医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北京市第688例捐献者。本报记者 邓伟摄

昨天8时,天灰蒙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住院部15层造血干细胞采集室,血细胞分离机启动,发出嗡嗡的低鸣声。暗红色的血液从捐献者孔根现右上肢静脉的采集管流出,经过分离机时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后,剩余成分又通过导管回到他的体内。

同一时间,一名血液病患者在另一家医院的无菌舱里,进行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准备。

“作为一名医生,能在中国医师节当天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我感觉非常幸运。”孔根现是丰台区中医医院的一名感染科医生,他躺在采集床上笑着说,“这是用另一种方式完成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这个节过得毕生难忘!”

2021年,孔根现在无偿献血的过程中为中华骨髓库留下了8毫升的血样,填写了入库资料,成为一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今年6月24日,他刚下夜班就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的电话——“你与一名急性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是否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愿?”

作为医生,他心里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意义。“这件事越快落地,对患者的救治越有好处。”与爱人简单沟通,得到家人支持后,他当天就答复中华骨髓库:“我愿意!我随时配合!”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孔根现利用下班时间或与同事调班挤出时间,进行了种种细分的配型检查

从上周四起,孔根现就开始在中华骨髓库的安排下为捐献做准备,每天接受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的注射。“虽然注射动员剂会带来腰酸、乏力等短暂不适,但停止注射后就能恢复。”他说。

“嘀!”13时许,分离机发出清脆的提示音——本市第688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顺利完成。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将一封来自造血干细胞接受者的亲笔信,转交给孔根现。信中写道,“遇到您真的太幸运了。您让我看到了光明与希望,这个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

读信时,孔根现脸上一直挂着欣慰的笑容,“这是我收到的最特别的一份医师节‘礼物’。” 内容举报

协会声明:本文转自官方媒体或协会发布(除网友投稿)。链接:https://www.fpgynews.com/1874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