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公益网 民生资讯 买短乘长导致“有票也不让上”

买短乘长导致“有票也不让上”

春运路上最怕的糟心事发生了。

2月4日晚,河南一网友发视频称,K774次列车途经一车站时,因车厢人员较多,无奈拒绝部分旅客乘车,“有票也不让上”。

对此,当事车站工作人员回应称,确有此事,因为车内有很多人“买短乘长”,导致人越来越多。有部分旅客因超员无法上车,车站已积极协调处理。旅客退票后,有些人自行离开,有些人选择乘坐后续列车。而12306客服则表示,关于“买短乘长”可能导致超员的问题,要看现场工作人员如何处理。

问题来了,“买短乘长”的苦果,只能让有票却无法上车的乘客咽下去吗?

这事看起来很复杂,充满无奈感,但是有一个道理很简单:谁的过错谁承担。

很多人下意识会将矛头对准“买短乘长”的旅客,但不尽然。无论平日里还是春运时期,都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买短乘长”,甚至先上车后补票也是一种惯例,只要不发生运力超载的情况,各方基本也都是默认没有问题。

而且,“买短乘长”是有规定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规定,旅客要求越过车票到站继续乘车时,须在原车票到站前提出,在有运输能力的情况下列车员可予以办理,核收越站区间的票款。持失效车票乘车或在车票到站后不下车继续乘车的,按无票处理。

真正的问题或许出在这里:有些人没有在自己的票面站点到站前就主动找列车员补票,而是到了自己的目的站,或者等到出站时,才履行补票义务,这就导致列车员无法及时掌握“待补人员”信息,从而造成超载现象。对于这部分旅客的责任,其实也是有规定的。

《铁路旅客运输规程》第四十四条规定,“买短乘长”从短票终止站到实际下车站的区间都应该视为无票,按规定除补收票价外,还须加收应补票价50%的票款。

总结一下:并不是所有买短乘长旅客都有过错,有过错的也已有“惩戒”措施:加收票款。

所以,不妨换个角度,从公平交易的逻辑来看。旅客买到了票,相应班次的列车就应该为其提供乘坐服务,如果出现了无法兑现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就应该由服务提供方承担责任。

要知道,春运繁忙,很多人的票也是自己花费时间、精力以及运气加持才抢到的。到了车站却无法上车,即使安排后续列车也耽误了时间、打乱了计划,产生了本不必要的成本,这个成本无论如何不该他们自己承担。

“退票后自行离开”的背影,太过憋屈。这不该是此事的终点,被“拒载”的旅客完全可以主张自己的权益。

事实上,类似的问题并非无解。

一是,铁路部门应该比谁都清楚,春运期间的运力需求会暴增,也应当预料到会有不少乘客会选择“买短乘长”。更何况,类似的尴尬情况也不是第一年出现了,难道就没有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和应对措施?

二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讲,列车员并非束手无策。有人说停站时间短,那么在列车行驶期间,可不可以对无座旅客进行查票?即使无法杜绝漏网之鱼,也可以将大部分应补未补的乘客筛出来,再结合后续站点上车人数,就可以提前对运力上限做预估,从而提醒甚至依法依规强制“买短乘长”旅客下车。

2024年9月1日实施的新版《国铁集团客规》已经明确规定,在无运输能力时,列车有权拒绝“买短乘长”旅客补票和继续乘车。有权该用而不用,也是失职。

三是,如今早已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了,已售车票的出发点、目的地,每个站点的上车下车人数,都是铁路部门可以掌握的基础信息,按理说有多少人“应下未下”是不难监测和统计的。铁路部门不妨从中动态分析、调整,改进工作,避免“等到问题出现了才告诉大家”。

虽然这是K字开头的普通火车,不是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动车、高铁,但是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科学合理的调配方法,都应该及时跟上。 内容举报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官方媒体或协会发布(除网友投稿)。链接:https://www.fpgynews.com/27192.html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llgq@foxmail.com

邮件反馈时,注明标题+内容+说明进行反馈。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