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张金财在直播间里热情、从容地与粉丝互动着,提起一年前第一次在镜头面前直播带货的情景,他仍然印象深刻,“当时,我紧张得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今年62岁的张金财,除了是一名“大龄主播”,他还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平县流曲琼锅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1990年,面对当地琼锅糖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的境况,张金财从县城回到农村,继承了家族手艺,并走村串户走访老艺人,查阅典籍补充知识,成为深受乡里认可的制糖人。之后,张金财集百家之长,成功研制了原料加工机、自动翻炒机、熬糖机和切片机,不仅打破了季节限制、提高了酥脆口感,还解放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把琼锅糖的生产搬进现代化的流水线上。
2014年,张金财成立了公司,注册了商标,在政府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办起了糖厂,推进标准化生产工艺。
生产能力提升了,销售却成了问题。
“线下市场基本饱和,前些年我们也在探索发展电商,但一直没有找到好的着力点。”张金财感叹,富平琼锅糖香酥脆甜、口嚼味美,历来为民间传统的消食润肺、健脾补肾的保健珍品,因为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难以真正“上网”“出圈”。“打文化牌,让传统非遗产品借助现代电商工具,产业才能发展壮大,村子才会更有活力!”张金财说。
带着对新型经营模式的期待,张金财来到了富平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在这里,张金财系统接触了电商运营规则、直播脚本话术、平台流量密码等知识,还设计了“富平琼锅糖千年老味道”品牌形象,加之配套成熟的运营团队支持、完善的打包邮寄服务等,使张金财和其他主播逐渐提升了直播带货能力,步入了电商销售的快车道。
“我们中心常年开展免费电商直播培训,形成了良好的电商孵化环境。”富平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张阳锋说,去年一年直播交易额实现34574万元,直播观看3549万人次,全县网商总数达到5685家,带动就业2.57万人。张金财和县里的很多带货主播,还隔三差五走村串户,上门帮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
目前,张金财的公司与河北、广东等多家企业建立了供销关系,还与商洛、延安、兰州等地合作,研发生产了核桃琼锅糖、亚麻籽琼锅糖、大枣琼锅糖等新产品,年销售额从最初的10万余元增长到现在的200万元,带动当地3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
今年10月9日,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搭桥,在“与辉同行”陕西专场推送了富平琼锅糖的销售链接,仅一天时间就卖了4000多单。“我们现在的销量比以前增加了几十倍!”张金财说。
让非遗技艺活起来、非遗产业旺起来、非遗产品火起来,张金财和他背后的匠人们是个缩影。
富平县地处关中平原北部,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当地非遗项目繁多,不仅有阿宫腔、富平石刻、朱氏正骨术等国家级非遗,还有柿饼、琼锅糖、太后饼制作技艺等60余项省级及以下非遗。
作为国家非遗保护先进单位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近年来,富平县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探索“非遗+电商”发展模式,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配套成立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县域直播电商基地、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完善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全力打造畅销产品、非遗精品。
“我们正在全力打造以富平石刻、朱氏正骨术和柿饼、琼锅糖、太后饼等制作技艺为代表的关中非遗文化产业园,鼓励优秀传承人入驻非遗工坊,壮大非遗产业规模,拓宽电商销售路径,逐步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良性转化,让代代相传的‘老手艺’变成群众增收的‘金钥匙’。”富平县商务局负责人王腊梅说道。 内容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