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时不时的能看到一些关于母校—-美原中学的文章,各个年代,各届学子,无论年龄大小,无论身处何地,对于母校的悠悠情怀,皆如此的相似!
应同学们之邀,想为美原中学的九四届学生们写点什么,于是思绪飞奔般的回到了90年代初,回到了那个至今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学校,所有记忆都变的清晰起来,22年前的生活,如同昨日!
我们九四届学子,都是标准的70后,应该是73—78左右吧,91年入学,94年毕业,高中三年,十六七岁,最美好的时光,最青春的年代!那时候,我们的精神上,拥有的是金庸和琼瑶,而物质上,比起前十年的学生,条件要好很多,但和后十年的学生相比,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所以,那个年代,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生活,谈不上很好,也谈不上很差,但无论如何,那个年代的单纯,那个年代的快乐,就只停留在那里了!
如今毕业近22年了,似水流年随波而去,美好的青春没来得及挥霍,还没有细细品味,却再也找不回来了,留在记忆里的,唯有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美原中学始建于1943年,拥有极其悠久的历史,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从事着各行各业。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有人说是美原中学毕业的,一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那么今天在这里,我们不去追溯它的历史,也不去探究它的未来,于我们而言,剩下的只有那三年满满的回忆,还有这个永远铭记于心的名字—美原中学!
91年的9月,我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共同求学于这座古老的学校,除了美原镇的学生走读以外,其他的学生都基本住校,宿舍是大通铺,房梁上一盏昏黄的灯泡,每人一卷铺盖,齐溜溜睡一排,宿舍内的过道很窄,还放满了自行车,狭小而拥挤的空间,好在,除了两顿饭和晚上睡觉,其他时间基本不在宿舍呆着。
刚开学那阵总共8个班,大部分学生基本属于美原、薛镇、老庙三大镇,那一届我们的老师都很年轻,很多都是刚刚毕业,他们也常常私下聊我们这些学生,说是薛镇的女孩都比较漂亮,美原的女孩比较时尚,老庙的女孩土了点,也稍显木讷。男孩子就不同了,每个镇都有自己的帮派,挑衅打架是常事,那时候小小年纪,好像还各个都是暴脾气,一点就着,天不怕地不怕,板砖棍子随手就轮。
92年春节过后,8个班就合并成6个班了,93年9月又分了文理班,所以我们这一届很特殊,总共分过两次班,每个人至少在两个班或者三个班呆过,所以多年以后,大家要问起在哪个班?大部分同学都处于懵的状态,谁和谁在过一个班,大家似乎都要努力回忆一番,仍旧搞不清楚!
上学期间,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的,大概六点左右就到了教室,外面还漆黑一片,万物还在沉睡之中,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已经坐在教室里早读了,赶上停电的话,所有学生会站在教室外面早读,也可以拿着书去操场的大树底下,或者找个清静偏僻之地,一边来回溜达,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早读期间偶尔会有班主任或者语文老师、英语老师过来,在教室转几圈,没有老师在的时候,刻苦读书的孩子,依然会抓紧时间早读,“混日子”的学生,会趴在桌上补个觉,当然那时候所谓的混日子,只是比较懒而已,和智商无关,觉该睡的时候睡,书该读的也没落下,好大学也没耽误!
早操场面很盛大,三个年级加上补习班大概二十几个班吧,每个班按次序排列在主席台前,然后再依次从主席台前走过,最后围着整个大操场满满一圈的队伍,我们那一届的体育老师,是个很时髦的男教师,常常穿着黑色健美裤,手里拿着扩音器,吹着哨子喊着口号“1、1、121、1 2 3 4”,全体学生一起跟着喊的时候,真的很壮观!做早操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做,但一本正经好好做操的学生很少,大部分都是甩甩手臂、踢踢腿,懒懒的动动手脚,做个样子而已。等到解散的哨子吹响,大家三三两两的一起去吃早餐,这时候,烧水的师傅会扯着嗓子喊“水煎咧……水煎咧……”,回宿舍开水泡馍的有;打一杯热水回教室吃冷馍的有;去校门口菜夹馍的有;去街道吃甄糕的也有…….
形形色色的早餐吃完,一天的学习生活正式开启,主课一般都在上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下午的课一般是历史、政治、体育等,这里要说说体育课,高中三年的体育课是最没有意思的,排队到操场,老师给整个队,喊两声口号后,就解散了,男生去拿足球或者篮球,女生拿排球,然后自由活动,有的学生懒得活动,干脆回教室学习,或者回宿舍休息,于是上体育课的学生,满校园乱窜。我所认为的体育课,至少老师带着我们玩玩游戏,做一些真实意义的活动,比如打个比赛、拔个河、丢个手绢什么的。
每天上课是极其枯燥无味的,除了黑板和粉笔,还有黑乎乎带着墨油味、会染黑手指的讲义和卷子外,我们很少有其他形式的学习方式。老师如果请假不来,那我们便进行疯狂抄题模式,学习委员会把题目抄写在黑板上,然后我们抄在本子上,黑板分成两半,抄完这边擦那边。那时我们的英语口语,都是带着陕西味,老师们讲课,清一色的陕西口音,导致我们上大学后,得学习好长一段时间的普通话,同时,我们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在大学期间是很差的,因为高中期间,我们根本没有专门的口语课或者听力课!
教室很简陋,桌子椅子也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了,修修补补,经常这个腿掉了,那个腿折了,桌面上,也是密密麻麻刻了或者写了很多字的,你如果仔细看,能看出很多故事,有骂老师的,有写着暗恋之人名字的,也有名人的座右铭,比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比如“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鷎以高翔”之类等等,如果这些桌子留下来,至今也应该是古董了吧!
教室是大瓦房,房顶上有两个灯管(我们叫电棒),窗户上是没有玻璃的,只是用白纸糊一下,但往往没过几天就千疮百孔,所以,春天的柳絮,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我们一样都没有错过。夏天闷热闷热的,热的让我们上课只想打瞌睡,上课打盹的经历,应该每个同学都有过吧?更甚者,打着盹还留着口水,直到书本都湿了或者被同桌狠狠捅一下,才惊魂未定的清醒过来!
我们的娱乐方式也少的可怜,男孩子喜欢篮球、足球的居多,女生就基本没什么可玩的了,偶尔打个羽毛球、乒乓球之类,还被老师或者同学看成是异类,那时候,“好女孩、乖娃”的标准,好像必须安安静静,每天除了学习、吃饭、睡觉之外,几乎不能有其他的爱好!我从小就喜欢文艺,唱歌绘画写作之外,喜欢打球,当时突然流行起来的台球,我时不时的也去打几杆,虽然背后非议颇多!
高中三年,每个同学几乎都有着同一个爱好,那就是写日记,日记本是必须有的,日记也好,周记也罢,老师没有要求过,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写,写什么呢?写我们的心情,写我们发泄不出去的情绪,写我们的小秘密,写我们压抑在内心的喜怒哀乐……青春啊青春,什么叫青春?青春无所适从的懵懂,青春蠢蠢欲动的情怀,青春悄然于心的暗恋,我们的青春,是被压制的,是不敢肆意爆发的!
学校几乎从来没有组织过大规模文娱活动,每天除了学习学习、考试考试,给我们没有喘息和放松的机会,但是即便这样,依然遏制不住每个人对于文艺的渴望,每年的年底,我们班总是要自发组织元旦晚会的,一台录音机,一个话筒,便是晚会的全部道具了,唱歌,口琴,朗诵,小品等,节目倒也是丰富多彩,其实每个同学都有着文艺细胞,骨子里都有着文艺的气质,只是太内向不敢表现自己,胆大的,比如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每年的元旦晚会,总是要唱一个淋漓尽致。
“苦涩的沙,吹痛脸庞的感觉,像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哭泣,永远难忘记,年少的我,喜欢一个人在海边,卷起裤管光着脚丫踩在沙滩上,总是幻想海洋的尽头有另一个世界…….”
“昨日象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问一声那海鸥,问一声那海鸥,问一声那海鸥,你飞来飞去有何求?问一声那彩云,你飘来飘去多烦忧……
这些歌你还记得吗?那时刚刚流行起来的卡啦OK,歌曲不多,但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朗朗上口,歌曲,似乎最能唤起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回忆!
每个班都会有一些活跃份子,会积极组织班级的活动,那时候的我们,户外活动无非就是爬山了,学校周边有很多山,最有名的便是金粟山(我们读金xu山),大家都骑着自行车,一个驮着一个,吹着口哨,唱着青春洋溢的歌曲,一起去爬山。一般女生参加的比较少,因为你只要参加这样的活动,就属于别人眼里的“异类”了,那时候人们包括老师的思想还是非常保守的,女生要是和男生来往的多一些,一定是要挨批的,班主任会把你叫到他的房间,给你一个小板凳,然后语重心长的教育你:这样是不好的,那样是不对的,直到你痛哭流涕的向老师保证,以后再也不了,老师才会放过你!
每天晚自习前,会有一个多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男同学基本都聚集在操场,打球的,观战的,闲谝的,你追我跑的。值日生则留在教室打扫卫生,先把所有板凳拿起来放在桌子上,然后拿个脸盆均匀洒点水,再接着从教室的最后边开始,往前一直清扫出来,这个时候,教室里往往是满眼灰尘,让我们不知道在云里还是在雾里,打扫完之后,每个人的桌子上,便是厚厚一层尘土,回到教室的同学,第一件事就是拿起一本书,摔摔打打弹去桌面灰尘,摔打声此起彼伏,一时间教室里如交响乐开启般,接着教室里又是一阵云雾缭绕……
晚自习前,烧水的师傅又开始扯着嗓子喊“水煎咧……水煎咧……”住校生拿着水壶去打开水,大家似乎都不耐烦排队,往往要从锅台边上爬进去,站在里面舀水,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不安全。
从六点多开始(具体时间记不住了)到晚上九点半左右放学,整整三节,第一二节自习,尚有老师进来转转,偶尔会有个答疑,但是那时的我们,师生关系普遍处的不好,一是我们不懂的如何和老师相处,二是老师也不会对我们太亲切,所以很少会有人积极的和老师互动,老师也不是那么上心的时时刻刻陪着我们。在老师的眼里,你乖乖的,不惹事,不让学校主任或者校长抓个现行,就可以了,然后就是看成绩,成绩是唯一的标准。
晚自习的最后一节,天已经黑透透了,教室里开着灯,经历一整天的学习,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浮躁的坐不住了,窃窃私语聊天的,传纸条的,谝闲传的,出来进去的,窗户外面还有勾魂的……偶尔校长会突然出现在窗户外或突然走进来,教室内顿时哑然无声,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大部分晚自习的最后一节,不会再有老师来了。直到放学的铃声响起,这一天的学习生活总算是结束了,走读的学生三三两两一起走出校门,住校的也陆续进了宿舍,那时候,几乎很少有人单独行动,除了上课时间,课余基本都是一对或一堆,关系比较好的,走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当然只限于同性)。
写到这里,似乎还少了点什么,对了,之所以放在结尾,是因为提到美中,提到高中三年,我们记忆最深的莫过于两件事:1、食堂打饭像打仗,不是土匪吃不到嘴里2、每周回家背干粮,黄馍或黑馍或白馍,条件好的会带烧饼(我们叫luo馍)加一罐咸菜。
食堂的早饭一般是稀饭,冬天是玉米砧(zen),学生可以从自家拿玉米砧交到食堂,食堂会根据重量给一定的饭票,麦子也可以换饭票,一斤6毛,半斤3毛,一般午饭在门口买汤面的话,一洋瓷碗汤面,3毛,一个烧饼2毛,如果夹菜的话是3毛。
食堂夏天的早饭是什么记不住了,午饭一般会是蒸面,就是用很大很大的屉子,蒸好的面放进大铁锅,用铁锨翻炒,每天中午的饭量并不多,可能考虑到卖不出会坏掉,扔了可惜,毕竟那时候的粮食是很珍贵的,所以只能有一部分学生能买到饭。每周会有一次炒米饭,炒米饭一般是用土豆片和粉条炒(我们叫干饭)米饭里是见不到鸡蛋的,炒米饭是食堂最好的饭了,所以我们女生更别想买到了,因为中午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坐在后边的男生们就把洋瓷碗拿在手里了,手放在抽屉里,时不时的发出声响,只待下课铃声一响,他们便已经向食堂飞奔而去……
食堂的小窗口前,学生们挤成一锅粥,你好不容易挤进去了,买到了饭,别指望端着饭挤出来,所以每次去食堂跟打仗一样,女生比较腼腆,又在乎形象,所以这样打饭场面,还是放弃的好。高中三年,我在食堂打饭的次数,屈指可数。
打不到饭怎么办呢?有馍呢,馍是每个住校生的法宝,虽然它会干硬,虽然它会长毛,但它始终在这三年陪伴着你,没有让你饿着,你可以把馍的外皮撕了,吃内壤,也可以把馍掰了泡在开水里,放点盐巴或者白糖,再就点家里带来的辣子或者咸菜,填饱肚子是没问题的。每周六下午放学,每周日下午返校,同学们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车后座驮着我们下周的干粮—-馍和咸菜。
高三期间,也许是宿舍位置不够了,还是宿舍太潮湿冰冷的缘故,大家好像都在外面租房子住了,两三个人睡一张大炕,每个月租金6元,包含水电,所以,每晚放学后,学校外面的小路上、胡同里全是学生,校门口也有了摆摊的,蒸红薯、菜夹馍、菜盒子之类的,我们偶尔也会在下晚自习后,去街道喝旺旺醪糟,2毛钱一碗,香甜香甜。
美原高中九四届,短短的三年,在我们的一生中占据那么短的时间,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终生忘不掉的记忆,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我的记忆里有你,你的记忆里有我,我遗憾错失了你,你遗憾没有爱上我….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也许我们都会比现在更好,毕竟那段时光里,我们成长路上的导师,只是我们自己,我们迷茫,我们摸索,我们走到哪里算哪里,我们没有能力为自己规划人生,我们没有胆量为自己争辩,我们没有富裕显赫的背景,我们没有可以依靠的后台,陪伴我们的,除了亲爱的同学们,就只有我们自己,自己默默奋斗,一步一步艰难的前进着,走到今天,实在不易!
此刻,无论九四届的同学们身在何处,无关乎地位,无关乎财富,无关乎个人情感,为当初我们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奋斗精神,点赞!
最后,用一首《匆匆那年》作为结尾:
“匆匆那年我们究竟说了几遍,再见之后再拖延,可惜谁有没有,爱过不是一场七情上面的雄辩,匆匆那年我们一时匆忙撂下,难以承受的诺言,只有等别人兑现,不怪那吻痕还没积累成茧,拥抱着冬眠也没能羽化再成仙,不怪这一段情,没空反复再排练,是岁月宽容恩赐反悔的时间,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就像那年匆促刻下永远一起那样美丽的谣言,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别太快冰释前嫌,谁甘心就这样,彼此无挂也无牵,我们要互相亏欠,要不然凭何怀缅……”
-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