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黄河报道,近日,一则“女教练连扇队员9个耳光”的视频在网上传播。涉事的乌鲁木齐第101中学随后发布通报称,女教练马某某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和校纪校规,对其作出记过处分,并解除其教练员职务,三年内不得担任教练员。
很多网友对此愤愤不平:当众连扇队员9个耳光,只是记过处分?
网传视频显示,这事发生在今年全国体校U16篮球锦标赛预选赛(西宁赛区)的一场比赛中。马某某把一名队员叫到看台通道处,对着他不停扇耳光,嘴里还不断飙出疑似脏话。周围其它队员们都吓懵了,被打的球员也没有任何反抗行为。
任何一个正常人看着视频都觉得心疼,更别说家里有小孩的家长了。当众连扇耳光,不仅仅是对队员的身体伤害,更是一种人格侮辱。很难想象这事会在被打队员心里留下怎样的阴影。
然而,媒体采访到被打队员,他称教练是严厉了些,但平日里对大家都挺好,希望舆论不要再指责教练,“网络的恶意评论太多了,不知道事实真相。”他还表示教练已向他道歉,也获得了父母的谅解。
不知道这位被扇耳光的队员,说的是真心话,还是被某些人“引导”后说出的。我总感觉如此“成熟”的回答,不像出自一个中学生之口。比起被扇耳光,他的原谅更让人心疼。
我想起初中时某节课上,我因回答不出一个问题被老师当众揪耳朵。那位老师平时对我挺好的,只是脾气有点暴躁。但在那么多同学面前被揪耳朵,力道还不小,让我时至今日仍对这事记忆犹新。
女教练马某某在接受采访时也痛哭回应称,当时自己情绪过于激动了,“打他是因为他在球场上表现不好,这场比赛对球员们的未来很重要”,并表示平日里跟孩子们相处很好,还帮他们洗衣服做饭。
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家长打孩子、丈夫家暴妻子,很多时候施暴一方都会辩解自己控制不住情绪、平常不这样等等。从马某某连扇耳光而队员又不反抗的情形来看,很难相信她平日里没对孩子们动过粗。
虽然被打队员和他父母谅解了马某某,但网友很难原谅。在大家看来,扇一个耳光可以解释为“情绪冲动”,但连续扇9个耳光,就是赤裸裸的霸凌。如果马某某平时为人不错,但情绪一上头就面目狰狞,打起人来毫不手软,说明她情绪控制能力差,自己无法纾解压力,就朝弱小的孩子发泄,而且是采用施暴这种最坏的发泄方式。这样的心理素质,是不适合担任教职的。
当然,这次风波或让她认识到错误,改过自新,考虑到这一可能性,学校此次只给予记过处分,暂时解除她的教练员职位,没有一上来就开除,也说得过去。怕就怕,无论被打的学生还是学校,都觉得这是件小事,只是因为舆论反响强烈,才作出惩戒。如果是这样,人们会担心,这些孩子后面能不能免于暴力的伤害。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在新闻评论区,就有很多网友认为,体育赛场上教练对球员动粗,并不是什么很过头的行为,对女教练的打人之举,没必要大惊小怪。只要能出好成绩,教练可以对队员极度严苛,施加辱骂乃至体罚——这类观点在国内仍拥有相当大的市场。
现实中,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练体育,本身就带着让教练严加管教的目的,甚至他们觉得,因为孩子是可造之才,教练才会以打骂的方式严格要求;孩子若没什么潜力,教练才懒得搭理。曾经有家长说,“我宁可孩子挨打挨骂,也不希望他碌碌无为。”
这类观点,本质上是“棍棒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在体育运动上的异化。不知道被打的队员是不是听多了“为你好”的观点,才会觉得教练连扇他9个耳光,没有恶意,反而网友的围观发声,才是“恶意评论”。
孩子可以原谅,但大人不能含糊。不排除严厉的教练更容易带出成绩好的学生。但严厉并不等于辱骂殴打,后者绝不能被美化,哪怕它可以让某个孩子奋发图强,闯出一番成就,但代价也是极大的——被侮辱被伤害的阴影可能会伴随受害者的一生。更常见的是,暴力对人身心的摧残,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和厌倦心理,过早地毁掉他的体育生涯。
不管怎么说,打人就是打人了,队员和家长选择谅解,学校给予记过处分,不代表这事翻篇了。学校后续对马某某的心理评估,在更大范围内排查类似的体罚行为,仍很有必要。也奉劝迷恋棍棒教育的家长们,不要把教练的打骂当成“在乎”,“为孩子好”的方式有很多种,暴力不在其中,它除了暴露成年人控制情绪的无能,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内容举报
-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