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公益网 民生资讯 寻年味 | 富平曹村腊月里的集市

寻年味 | 富平曹村腊月里的集市

曹村腊月的集市

农历腊月十五、十九、二十五、二十九,是曹村一年中最后几个“会”。曹村不到一千米长的街道,从早上七八点就开始热闹起来,路上被堵得水泄不通,一直持续到天黑。人头攒动去“上会”,挤得是心情,买的是年货。这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滋养出人们热乎乎的日子。

寻年味 | 富平曹村腊月里的集市-1

富平人把赶集叫“上会”,每个地方赶集的日子不同,曹村是逢五逢九,宫里是逢一逢六,庄里是逢三逢七,流曲是逢四逢八,雷村是逢二逢八,薛镇是逢二逢六……几乎每天都是集。这是当地人们从过去保存下来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今日。

集市是生活场景里最有烟火气息的地方,中国人赶集的热情由来已久,《易经》记载的“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的就是最原始的物物交换。集市交易的时间多则一天,少则几个小时,人们按照约定的时间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所以叫赶集。赶集,是北方人的叫法,岭南人叫趁墟,傣族人叫赶摆,布依族人叫赶表,维吾尔族人叫赶巴扎,称呼不同,相同的是集市上散不去的烟火气。

寻年味 | 富平曹村腊月里的集市-2

与淘宝、超市丰富多彩的货物相比,集市上的货物并不算出众,但都外观朴素,价格低廉。农民用的干活工具,妇女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姑娘最爱的头饰花衣裳,孩子喜欢的零食和玩意儿,老人青睐的粗布棉鞋,令人目不暇接。这些简单纯朴的货物,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满足了穷人之美。

赶集,除了买卖交易,还有浓浓的人情味儿。辛苦劳作的人们,卸下手头的农具,扶老携幼,赶驴拉车,去集市上热闹一场。看看新鲜玩意儿,获取外面的信息,见见十里八村的乡亲,买些生活用品,天黑前高高兴兴地赶回去,所有的劳累都消失殆尽……

在花甲老人支顺民的记忆中,富平人赶集的习惯 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从他记事起,赶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期盼。 小时候,每逢赶集,他和小伙伴们都在集市上凑热闹,吃上一小块糖,简直是最幸福的事情。 长大后,赶集第一件事就是去买洋火,一分钱一盒,价格不贵,但货源紧缺,家里没了洋火就无法生火烧饭,这是头等大事。 成家后,他从西安批发廉价的布鞋,载着三轮车,带着妻子开始去各地赶集卖货,这一卖就是二十多年,每个地方的赶集时间他都了然于心,足迹踏遍曹村、雷村、宫里、薛镇、流曲……

最美好的光阴,全留在了集市上,可观的收入,让支顺民拉扯大了一对儿女,直到8年前孙子出生,他才和妻子结束这种赶集卖货的日子。

寻年味 | 富平曹村腊月里的集市-4

撕面,揉捏,擀面,再由妻子煎炸,出锅,女儿帮忙打包,收钱,整个过程流畅麻利,摊位前的客人不用多等就能吃到热乎乎的油糕。70多岁的马崇光,跟着摊位奔走在集市上,一生的经验,练就了一双巧手,熟练的背后往往是不简单。从小生到古稀之年,赶过无数次集,由最初一人摆摊卖油糕,到全家人都上阵,集市见证了马崇光的一生。

马上过年了,刘巧粉开着三轮车,载着外婆去曹村街道赶集,平时他们都在外面奔波,年前才回家,这次是帮助外婆置办年货。印象中,赶集次数不多,大都是跟着长辈来的,看得多,买的少,几乎都选的是家常蔬菜和生活日用品,集市上的东西价格要比平常便宜,但她还是习惯在超市或者网上购物。

外婆从年轻的时候就赶集,无论是买布还是胭脂水粉,都能让她兴奋好久。如今年纪大了,她还是保留着曾经的习惯,即使什么都不买,也会去集市上看看。碰见十里八村的乡亲,一起坐在角落拉家常、打打牌,心里的那份喜悦是无法言语的。

如今,网购深入农村,支付方式便捷,电商改变了农村的生活状态。集市少了,赶集的人也少了,许多人仍保留着曾经的赶集习惯,并在赶集中寻找慰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外奔走,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通过赶集,不仅可以买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而且还能会友消遣时光,让孤单的心有一个寄托的地方。

寻年味 | 富平曹村腊月里的集市-6

但在富平这样的地方,赶集仍散发着原始的生命力。 在集市上来来往往的人流中,总能看到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带着孩子购置新鲜便宜的年货,还会跟乡亲们聊这一年的收成,脸上都是藏不住的喜悦。 富平是中国柿乡,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的柿子产业及多种杂果产业的快速发展,百姓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发展,也有不少游子从异乡归来,搭乘东风,鼓起了腰包,来年更有劲头。 逢赶集这样的热闹日子,自然是不会错过!

马上就是新年了,赶年集才更有年味儿!

寻年味 | 富平曹村腊月里的集市-7 内容举报

  • 海报
海报图正在生成中...
协会声明:本文转自官方媒体或协会发布(除网友投稿)。链接:https://www.fpgynews.com/1260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