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万象摇曳光影中

皮影戏,又名傀儡戏、灯影,是用兽皮刻制影人,借光投影幕布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华州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将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方皮影戏展现风格。11月29日,记者来到华州区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身临其境感受这传承千年的光影艺术。

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华县皮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薛宏权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博览园内的明清皮影博物馆,古今中外的皮影悉数展现眼前,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不禁让人惊叹和感慨。

中国皮影看陕西陕西皮影看华州。华州皮影,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薛宏权的介绍下,记者对华州皮影戏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制作者正在给皮影敷色

皮影戏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为鼎盛时期。原为宫廷戏,唐以后流传于民间,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后又被传入西方。据记载,1923年,华州学子杨钟健(世界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赴德国留学,将一套家乡皮影带给慕尼黑友人,让中国皮影率先走出国门,走到世界眼前。

陕西皮影源于古华州(今大荔、华阴、华州、渭南、蒲城等),唐代皮影成熟后传至洛阳,后自中原传至江南、东北,明清形成“七大流派”,即秦晋、滦州、山东、杭州、川鄂滇、湘赣、潮州影子系列。全国皮影造型、制作、道具、戏台、曲调和演唱都各具特色,华州皮影作为关中东路秦晋派的代表,在雕刻技艺上颇为考究。其选用上等牛皮经泡、刮、磨、洗、推、刻、着色等30多道工序,纯手工精雕细作而成的影人,造型高约33厘米,多为正侧面单目形象,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10处有轮盘牵线,活动自如。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如以平肩和皱眉区分阳刚和阴柔,丑角多用圆嘴、吊眉和冲天鼻,形象夸张诙谐。雕刻多以镂空为主,在大轮廓中配以万字、雪花、鱼鳞、松针、梅、兰、竹、菊等图案,精巧别致,每道工序都力求精益求精。

“在牛皮上进行雕刻、染色不比你在纸上写错字可以进行涂改,它要制作者一次性完成且不出差错,所以在皮影制作过程中,制作者必须全神贯注,每一步流程都要严密精准,保证皮影的高质量,在舞台上方可呈现出最佳表演效果。”薛宏权说。

华州皮影的雕刻刀法也独具特色。其采用“推皮运刀”之法,即“皮走刀不走”,刀子扎上去以后,拿刀的右手几乎就不动了,需要用左手转动牛皮,转的过程要一气呵成,这种刀法制作出来的皮影线条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强。“三四千刀只能做出最简单的皮影,很多精致复杂的形象需要倾注制作者更多的心血。”薛宏权告诉记者,皮影的敷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之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做强烈对比,镂线计白,绚丽协调,艳而不浮,精致高雅。

制皮、选料、过稿、潮皮、雕刻、敷色、熨烫、缀结、装签……一张张秦川黄牛皮经过几十道工序,从“皮”到“影”,在匠人的“千雕万琢”下重获“新生”,配合着铿锵婉转的碗碗腔,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绽放出活力与光彩。

皮影戏表演舞台一般由五人组成,俗称“五人忙”,包括签手、前声、上档、下档、后槽,五人各司其职,默契配合。采访当天,博览园的皮影剧场正在为研学团进行皮影戏表演,在灯光映照下,白色幕布上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影人上下跳跃、翻转腾挪、俯仰如神……

《老鼠偷油》《惩恶扬善小哪吒》《迈克尔·杰克逊》《白毛女》等一个个融现代气息于传统、承高台教化于当今的皮影戏作品展现在灯光效果唯美、音响设备精良的高大舞台上,传统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在这里得到完美融合。台下掌声阵阵,台上的“生命感”仿佛要透过那张白色幕布,迎接属于它们的美好明天。

华州皮影戏经千年传承,从田埂地头、民间剧场走出国门,走向了更多无限可能的舞台。

“以前,皮影戏幕后用的是油灯,油灯闪烁间,皮影好像有了呼吸,跟活了一样。遗憾的是,如今已鲜少有人会制作那种能演皮影戏的油灯了。因此,我现在要求学员在所有制作环节都要亲力亲为,只有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皮影戏才能更好地发展与传承。”薛宏权说道。

在皮影匠人的手中,一把刻刀在方寸间的牛皮上“丝滑”行走、旋转,穿签过幕后,才子佳人、王侯将相轮番登场。他们让那盏亮在岁月深处的温暖灯火,还有徜徉在夜色中的浓浓乡情,不熄不灭,反而愈加璀璨深情。 内容举报

协会声明:本文转自官方媒体或协会发布(除网友投稿)。链接:https://www.fpgynews.com/26683.html
返回顶部